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武汉工程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回答“教育强国、工大何为,一流大学、工大何在”的时代之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朝着建成适应现代化工大产业的区域一流行业特色高校努力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一流学科建设定向聚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一流学科建设的全面领导,贯彻“四为”方针,立足荆楚大地,服务现代化工大产业,坚定走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确立建设方向。校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开展学科建设大调研、大走访、大讨论,全方位咨询化工领域院士专家、骨干企业意见建议,召开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议、学科建设专题务虚会、常委会会议,全面摸清家底,找准短板弱项,坚定优势特色,确定主攻方向。坚持以先进者为标准、先行者为标杆,统筹布局、重点突破,长期规划、集中攻坚,制定“135”学科建设目标体系,确立举全校之力加快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科,实现率先突破目标。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成立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组建化工学部,成立学部管理委员会,确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1个主建学院和4个强支撑学院,形成“学校党委—学部委员会—学院党委—团队(支部)—个人”五级组织体系。坚持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科研项目上,遴选“双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一流学科建设深度融合。
三是凝聚行动共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展“破三老、树三新”思想大讨论和“转作风、树新风、开新局”实践活动,广泛凝聚“面向现代化工大产业,完善学校现代治理,建成区域一流行业特色高校”办学共识,激励人人关注学校发展、人人参与学校改革、人人融入学科建设、人人为一流学科建设奉献力量,推动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位点。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一流学科建设内生动力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体制机制,把一流学科建设与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是健全校级运行机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主要职责,建立“校院一心、院部一体、院际协同”的运行机制,实行校领导分区包保联络和跨部门统筹协同机制、重大专项工作推进机制、抓校级促院级机制,不断增强一流学科建设的统筹力、决策力和执行力。
二是改进资源配置方式。树立资源“易碎品”理念,聚焦强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秉持扶优扶特扶强原则,持续向优势学科调配资源。建立以实绩贡献分配资源标准,统筹使用全校职称职数、学科经费、科研用房等学科资源,将有限资源重点配置到对一流学科建设有贡献、强支撑的团队、项目上,形成“目标—任务—资源—绩效”闭环管理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三是创新奖励激励手段。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对标对表省属高校高质量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集体研究确定各单位年度标志性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对一流学科建设所需国家级奖励、平台和人才项目单设突出贡献奖。聚焦化工交叉前沿领域,出台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奖励办法等制度,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收益分配政策,持续激发发展动力和竞争活力。
四是构建闭环落实机制。持续深化“学科、人才、科研”联动发展,建立一流学科建设月度推进(诊断)、双月督办、半年总结、年终考核机制。通过吹哨单、督办单、协同单和请示报告单,解决一流学科建设日常重要事项,涉及重大问题由专题会议审议、学校党委议定,对决议事项纳入监督清单,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党政办公室—承办单位—督办联络员”五级督办,做到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确保贯彻到位,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优势。
三、做好干部人才引育留用,筑牢一流学科建设智力支撑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抓好“人”这个关键因素,充分调动干部人才积极性,凝聚智慧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选优配强“关键少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所需,旗帜鲜明树立“用着眼全局的人不用眼界窄的人,用处事公道的人不用私心重的人,用克难攻坚的人不用肩膀溜的人”选人用人导向。按“书记懂学科、院长懂党建”原则加大一流学科主建及强支撑学院班子配备力度,选拔一批开拓进取、敢闯敢干的干部到业务处室担任主要负责人。加大专业型干部配备力度,贯通干部、人才一体培养使用,注重从高层次人才中培养高素质干部。2021年以来,在高层次人才中选配聘任制院长6人、科研平台负责人16人、院长助理36人。
二是引优育强“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实行非均衡性发展策略,用招商的理念引才育才,整合学校资源支持人才引育,做到投入优先保证、政策优先落实、问题优先解决。按照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制定引才总清单和作战图,加大对一流学科、申博学科、化工学部的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全职引进国家级及其他高层次人才71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完善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办好“关键小事”、解决“需求难事”、助力“发展大事”;遴选重点培育对象,对照国家级人才评审标准,实施“一人一策”培育,分层分类精准支持,自主成功培育国家级人才4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人数居省属高校第一。
三是注入发展“源头活水”。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源头活水”,紧扣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开展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核减非必要岗位,增强职数效能。权衡“量”与“质”、“唯”与“要”发展关系,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抵制“躺平”“吃大锅饭”“混日子”思想。加强教师党建工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师德、强师能、优师资、暖师心、促师为,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
四、提升有组织科研水平,助力一流学科建设提档升级
主动融入“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北实践,推进有组织人才引育和有组织科研协同发力,赋能打造高能级科创高地,强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一是聚焦服务面向,找准“结合点”。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聚焦强力支撑湖北现代化工及能源万亿级产业发展,优化服务布局。紧扣“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深度融入长江“大保护”战略,建设长江中游生源要素微生物转化与调控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承担湖北长江经济带沿线化工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助力破解“化工围江”。围绕“三大都市圈”发展战略,与地方共建宜昌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等10个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牵头成立湖北人工智能学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突显学科优势,发力“突破点”。聚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率先突破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磷化工优势,锚定磷资源高效利用方向,布局储备产业前沿技术人才,在全校范围内遴选磷化工学科建设团队,与贵州磷化集团、福州大学共建“磷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湖北三峡实验室,牵头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制定《湖北省磷石膏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规程》,攻克磷矿选矿领域“卡脖子”技术。
三是整合学科资源,厚积“支撑点”。坚持以“建设一流平台、培育一流团队、承担一流项目、产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务”为目标,成立绿色化工新技术研究院,整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资源,组建科研大平台。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需求和攻关任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大团队,“一对一”组织跟进支持,以团队引才育才、分配绩效、配置资源。实行重大奖项校级培育,鼓励和引导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申报,加大奖励申报和获奖绩效分配力度。2024年以第一单位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3项。加强与化工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化工产业园等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大转化,服务省内企业科研进账7.2亿元,转化金额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百强。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汪伟)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 新闻网页